有人说装修的实际费用要比装修预算高,对此你怎么看
装修费用肯定比预算高
1.装修预算是前期根据装修内容测算。避免不了有没想到的项目,和开销。有些项目是在施工过程中临时改变增加的,有些是意外增加的费用,有些因房屋工程质量造成的费用增加。
2.购买建材,因觉得比预算高的建材更好,更喜欢,增加金额的,装修一次房子不容易,很多人想再多花一点选择更好的,每个项目多花几百,几千,整体下来就多了。

3.原本不打算购买的或者忘记纳入预算的。如花卉,非常用电器,智能家居,软装饰。床品。纱窗,置物架。
4.非主流费用。材料运输费,上楼费,部分产品的安装费,如热水器安装,配件收你几百没毛病。买东西切记这几项费用问清楚。工人师傅上门安装就开始推销各种安装配件,加价。大多数人第一次装修,很容易入坑。
5.装修一开始,就是花钱的活。花钱如流水。
个人>发起/span>
6.很多人对于装修预算执行不严格。建议装修预算金额小于装修准备金。留足超额的空间。
7.讨价还价是必须得。与商家协商好相关费用。
8.先不买无关紧要的东西,最后装修完了再说。
9.对每种建材,有自己的价格定位。前期多了解质量,价格,性价比,然后在买。
10.坚决不相信销售的推销套路。
装修实际费用要比装修预算高很正常,几乎没有人装修不超预算的。
究其原因,一是因为我们作为业主,对于装修过程涉及到的内容不可能方方面面都那么了解,装修预算很难把所有项目一一列明,总会存在漏掉的内容。特别是半包的方式,往往需要装修公司提醒我们需要买什么,才想起来还需要准备些这种东西。
二是因为装修的对象是我们自己要住上五年十年的房子,我们原计划买1000块钱的门,但是去市场上一转,发现2600一趟的门真好啊,外形也好看,隔音效果好,不漏光,送的门锁真是静音啊,为了今后十年住的舒心,咬咬牙,买贵的吧……这种情况层出不穷,几乎每次去建材市场都能遇到,谁不想对自己好一点呢。
三还是因为我们经验不足,有时候我们以为买了一样电器,花了3000多就是到手价了,结果没想到,上楼费150,安装费200,零件70......这样的花费可能不少电器都会有。
所以,装修预算的确就是用来超的,难道因此就不需要做预算了吗?
很多人买房后,本来剩的钱就不多了,需要精打细算着花,预算是我们划的一个界线,准备花多少钱装修,还剩多少钱准备做什么,有多少空闲资金,心里有个谱。这样,即使花超了,也知道,我们还能超多少。
装修预算,仅仅做为装修前期的参考。施工过程中难免有各种突发不可抗拒的意外。如人为因素,新手工人施工经验不足导致材料损坏。一些易碎建材搬运过程中的磕碰问题。材料本身质量瑕疵等等。施工过程中临时修改部分方案问题,导致返工重做。总的来说如果找到认真负责的工长,则实际装修和预算不会差太多。可以在接受范围
装修是个大工程,大部分人的装修费用会超过前期预算费用,主要原因其实不外乎两点。一,装修是个很复杂很细致的工程,实际装修中会有很多前期根本没有预见到的费用出现,比如玻璃胶等这些不起眼,也不算太贵,可是随便买买也能几百的物件。二,买东西没数,贵的东西理论上一定是会比便宜的好,买的时候发现,贵200的这样比便宜的好点,也就差200,无所谓,每样都这样,最后分分钟成千上万超出了。
首套房贷款利率继续下降,难道房地产“寒冬”来袭
首套房贷利率下降,至少提示了房地产调控的某种程度放松,不说“寒冬”来袭,但确实是非常平淡。
一、 房地产市场相对饱和。我所在的城市,在三年前,就已经按照相关要求去库存,那时候的库存还是蛮高的。但去库存不是静态化单向指标,在去库存的同时,新的楼盘在不断涌现。所以房地产市场已经饱和了,如果不盖新的楼盘,房子在一段时间内也是够市场需求的。
二、今年国家大的金融政策以宽松为主,降利率,降基准主要手段之一,释放现金流以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行。受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,一向以强硬的金融政策的美国,今年也可能会降息,采取宽松的金融政策,国家也会采取相应金融措施。当然了,不是其他国家降息我们也降息
三、房产改革后对于一线城市来说是不小的打击,房价降温明显,投资者把眼光转入到三四线城市,把整个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哄抬好几倍,原先三四线城市房价在3000~4000左右,但各个开发商加入后,房价一天一个样,短短一年时间涨到均价10000左右,对于三四线城市收入本就不高的人来说根本买不起。大多刚需都是在等待房价降到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才会考虑。
首套房贷利率下行,与地产景气度关系不大,首套房利率只是象征性的降一点点,而不是取消上浮。
从一季度信贷数据看,个人中长期贷款增速依然不低,绝对值也还是很大,住户部门贷款增加9898亿元,其中,短期贷款增加2930亿元,中长期贷款增加6969亿元,中长期贷款很大一部分就是地产抵押贷款。可见地产寒冬一说并不成立。
去年12月份,全国首套房贷款利率为5.68%,相当于基准利率1.159倍,今年1月份,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.66%,环比上月下降0.35%,为连续两个月回落,从利率变动看,首套房利率下行也是很有限的,远低于市场资金下行利率,余额宝是反应资金成本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,目前在3%左右,下行幅度超过100个基点,可房贷利率还是比基准利率上浮超过10%,银行还是不愿意降低房贷利率,这有点说不过去。
央行去年以来通过4次降准释放了2.8万亿元低成本长线资金,超额准备金率利率只有0.65%,银行依然上浮首套房资金利率10%于理不合。
银行之所以敢于上浮利率,在于地产抵押贷款需求依然旺盛,不愁贷款放不出去。2019年1月百强房企全口径销售额达到6610.7亿元,同比下降2.6%,虽然下滑,但是下滑比例很少,1月份单月销售额突破百亿的房企达到18家,较2018年1月份增加1家,突破50亿的房企数量为37家,同比增加2家。很多房企销售还在逆势增加。
地产寒冬一说为时过早,毕竟地方不愿意看到地产价格下跌销量下滑,一旦地产疲软,就会有地产调控政策微调,促进地产价格坚挺,销售稳定。
地产事关地方土地收益,进入寒冬目前看几无可能。央行货币宽松有助于地产价格大致稳定。
贷款利息下降,只能代表国家在宏观调控!真正影响房价的是需求!这是所有行业的铁律!只要买的人多了,必定上涨!所以房贷利率不能反应房价!反而,因为房贷利率的下降会刺激消费买房!从某种意义上来讲,房价涨的概率大!寒冬不可能的!国家调控只能适用于大城市,如果是小城市,根本没影响!所以还得根据自己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平,收入情况,以及购房需求!大城市都是外来务工的,买房的需求,不如小城市高涨,因为小城市基本都是安家立业的!身在外,但是家必须得有!所以,小城市的房价不会下降!
首套房贷利率下降,至少提示了房地产调控的某种程度放松,不说“寒冬”来袭,但确实是非常平淡。
个人从本地情况分析看,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,不一定准确,仅作探讨。
一、 房地产市场相对饱和。我所在的城市,在三年前,就已经按照相关要求去库存,那时候的库存还是蛮高的。但去库存不是静态化单向指标,在去库存的同时,新的楼盘在不断涌现。所以房地产市场已经饱和了,如果不盖新的楼盘,房子在一段时间内也是够市场需求的。
二、 去居民购房杠杆率成效明显。杠杆率这个东西非常厉害,就好比5元钱,能买20元钱东西。去年我有个朋友想改善住房,看中学区房一块楼盘,但没有大户型,他们准备两套邻居房,把中间打通,这比大户型的更好,既能与老年人分开住,又能随时在一起。但由于当时房贷收紧,如果他买两套房的话就算第三套房贷,是不支持的。所以最后只能作罢。房贷去杠杆阻止了很多购房意向,当然对改善性住房需求,也产生“意外伤害”。
三、 购房去杠杆打击了炒房客。炒房客主要就是玩贷款购房,通过贷款把房子拿到手,然后转手,再通过上一批房利润支付首付,继续炒作下一批房。此次严厉的去杠杆行动,严重创伤了炒房客,断了他们的资金来源,房子流动性下降。
四、 有价无市缺少流动性。好多家庭都拥有两套房,一般家庭是自己住一套,投资一套。这种投资主要是保障性投资,怕房价上涨太快,手里的钱贬值,所以这投资的一套房,主要用于出租甚至空置,极少在市场上交易,因而即便市场上不断增加新楼盘,但购房意愿却大大降低。
所以综合来看,现在房地产市场因为政策、原材料价格等因素还在支撑,但市场却相对冷淡。未来走势,还在于经济的景气情况以及老旧小区的改造,但繁荣的造城运动一去不复返了。
感谢邀请。我认为房地产的春天还在,冬天来临还要过个几年。
首套房房贷利率下降和房地产市场的凛冬没有多少建议。利率下降可能会说明一些情况。比如住宅市场最近不是很景气,成交量有所下降,为了促进市场,下调一些利率这是很正常的。利率下降的因素有很多,上面说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可能的因素。也有可能受国家政策影响调整一下利率,或者因为银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调整而调整利率。所以这个利率下降说明不了房地产市场凛冬将至。下一步中国房地产住宅的需求主体会由刚需改变成改善的客户。能买的起的早就买了,买不起的估计再买也比较困难。国家又放开了二胎政策,之前流行的两室户型已经满足不了很多家庭的居住需求。所以春天还在,凛冬还远。
这个房地产不只有住宅,还有公寓商铺和写字楼,现在大家眼里只有住宅,把其他的房地产都忽略了。大家可以了解一下,40年产权的不动产最近几年的国家政策的变化,利率是没有下降过的。投资公寓商铺和写字楼才是往后的重点,不要再盯着住宅不放了,住宅政策现在不是很稳定。